requestId:68a601bf90eb86.28456066.
“五行”說源于天道歷數考
作者:林桂榛
原載:《光亮日報》20聚會場地13年01月07日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作者按:本文縮改自作者博士論文《天道天行與人道情面——先秦儒家“性與天道”論考原》,現載2013年01月07家教日《光亮日報》第13版“國學”欄,刊印時有刪節。歡迎讀者斧正及轉載,轉載請堅持文字完全,剽竊侵權等則必究。)
范文瀾說陰陽五行說是中國天字第一二號學說,梁啟超說“陰陽五行說,為二千年來科學之年夜本營,直至本日,在社會上猶有莫年夜勢力”,顧頡剛說“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惟律,是中國人對于宇宙系統的崇奉;二千年余年來,它有極強固的勢力”(《古史辨》冊五)。齊思和1935年《五會議室出租行說之來源》說“吾國學術思惟,受五行說之安排最深……(五行說)為中國傳統學術思惟之中間”,陳榮捷1963年《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則說“陰陽與五行的概念,溯源甚古,並且其源頭能夠各不雷同,但是其歷史仍甚含混”。
文哲界于陰陽五行說尤五行說研討書多文眾,但本相似仍含混。然文哲界所不傳知的是1980年月地理學界已在彝族十月制舊歷法的啟示下探得家教五行最後非指金木水火土五而指天行之時節五,見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彝族地理學史》、《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太陽歷》、《中國文明源頭新探》三書及相關文,陳久金此后的《陳久金集》、《中國節慶及其來源》、《中國文明精華文庫:地理歷數》、《中國少數平易近族科學技術史:地理歷法卷》、《中國現代的地理與歷法》、《貴州少數平易近族地理學史研討》、《中國地理年夜發現》、《中國少數平易近族地理學史》等書亦及。雖其13條文獻證據有數條無效(不存在或錯引或誤解)及兩條則關系較遠(《周易》及陳摶論數1~10),家教但研見尤可貴。
英語界多譯“五行”為five elements,取《白虎通》式“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義。然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卷二曾指出:“element一詞從來不克不及充足表達‘行’字……它(行)的真正詞源從一開始就有運動的含義。”馮友蘭譯以five activities、five agents,陳榮捷譯以five actions、five o私密空間perations、five agents并稱譯以five agents為佳,則是已慮及“行”字運動本義。王貴平易近1982年《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軍制數則》考甲骨文“行”字有人名、行走、軍隊行列三義且卜辭里表行軍、行師、行伍尤多。然甲骨文“行”非王貴平易近等所謂象十字路口、街口()而衍途徑、行走義,實家教乃群人成列并趨狀(形如等)而衍行進、行列兩基礎義,且該兩義聲讀原形同(如讀杭)。
五行本是地理學歷數概念而非材質概念,其行是天道行,其五是時數五,金木水火土不自行而天自行。《年夜戴禮》曰“圣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斗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漢書》曰“夫歷者,正行也”,《周易個人空間》曰“治歷明時”。《管子》曰“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君子位”,此“五行”即天行歷數義,故曰 “以正天時”。帛書《易傳》“子曰”句“水火金土木”1見,“五行”3見,然此“五行”屬天道陰陽運行,此“水火金土木”屬隧道柔剛材質,兩者絕不相屬。司馬遷精于史及地理歷法,《史記》引文、補文外的“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熟萬物也”、“蓋黃帝考定星歷,樹立五行,起新聞,正閏余”、“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于斗”、“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圣人統理之”、“《易》著六合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等“五行”皆天行時歷義,非金木水火土五材質義(五星名金木水火土系后出,劉向曰出自星占是也)。
雖漢代已風行“五行=金木水火土”觀念,但漢代學者仍知“五行”有闡述天道的天行時歷義,如《釋名》曰“五行者五氣也,于其方各實施也”,《白虎瑜伽教室通》曰“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漢書》曰“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潛夫論》曰“古有陰陽然后有五行,五帝各據行氣以生”,《禮記》鄭注曰“生氣,陰陽氣也;五常,五行也”,宋趙禎《洪范政鑒》引鄭玄曰“行者言順天行氣”,清陳立引《永樂年夜典》鄭書曰“行者言順天行氣也”,清孫星衍、黃式三引作“行者順天行氣”,宋劉牧《鉤隠圖》及宋章如愚《山共享會議室堂考索》等又引鄭玄曰“以五行氣通于萬物”,《年齡繁露》曰“六合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禮記》曰“播五行于四時……五行、四時、十仲春,還相為本也”(四時、五行、八正、九解、十仲春、二十四節等本系同質概念,歷數是也)。唐顏師古注《漢書》曰“謂之行者言順天行氣”,孔穎達疏《洪范》曰“謂之行者,若在天五氣風行在地世所行用也”,宋胡瑗《洪范口義》曰“謂之行者,以其斡旋六合之氣而運行也故謂之行”1對1教學。孔穎達《周易正義》曰“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無時虧退”,《內經》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道”字本為行跡義,《說文》“所行,道也”,天道即天宇中天體運行之道,天行即天體行,日地天體行而年夜地陰陽變、節氣遷。因日地黃赤交角的存在,華夏祖先仰觀地理、俯察地輿,發現年夜氣冷暑燥濕隨天宇的斗轉星移而相應地發生時令性、節氣性變化,此即天之“行氣”義。
“五行”又常稱五節、五辰、五時、五氣、五常、五部、五運等,實皆本于天行義(文獻詳證茲略)。《內經》曰:“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六合之門戶也……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擺佈周天余而復會也……六合動靜,五行遷復。”此反應的是恒星佈景下的地球繞日公轉之規律。《內經》又曰:“天有四教學時五行以生長加入我的最舞蹈教室愛,以生冷暑燥濕風……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冷暑燥濕風……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朞之日,周而復始”,唐王冰注曰“應天之五運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者也”。北赤極、黃極坐標下的天球視運動中,日行一周天的躔度數或日行一周年的晝夜數往余取整并分以10、5常數,則得“十節瓜代、五行終始”的地理歷法數術觀。《尚書》、《史記》、《文子》、《淮南子》、《白虎通》、《周髀算經》等曰周年366日,《漢書》、《論衡》、《內經》、《鹖冠子》、《年齡繁露》、《淮南子》、《白虎通私密空間》、《周髀算經》等又曰周年365日,華夏祖先長期觀察晝夜變化及年歲往復,甚早察得一回歸年為365~366日,《周易》“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及《淮南子》“歲遷六日,終而復始”意即366日終其余數6日則天道來復。一晝夜行1度則天道周匝365~366度,取整則360度;一周年晝夜日取整360日(余數置閏極便),360分5、10則每節72、36日(古稱“九解”則每節40、20日,瑪雅太陽歷即每月20日),36日分2、3則每節18、12日,于是得5行、10節、20或30節氣之數,這就是陳金久等說的《夏小正》、《詩經》十月歷及《管子》、《淮南子》一行主72日、全年主30節氣的古歷記述(數72、36的奧妙性正源此)。
夏代歷法即上述太陽歷,只需確定歲首則此歷法簡便明了,且極切近地理視運動中太陽躔度及躔度主導的年夜地節氣變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卷四曰“地理和歷法一向是‘正統’的儒家之學”,《論語》孔子曰“行夏之時”即主張奉行夏歷,《禮記》、《家語》記孔子往杞宋得觀“乾坤之義,夏時之等”,鄭玄注孔子“吾得夏時焉……吾得坤乾焉”句曰“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共享空間有小正……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躲”,《史記·夏本紀》曰“孔子正教學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漢書·律歷志》曰“言歷者以夏時,故周十仲春,夏十月也”,漢何休注《公羊傳》及魏張晏注《漢書·律歷志》曰“周之十仲春夏之十月也”,唐賈公彥疏《儀禮·鄉飲酒禮》曰“周謂之十仲春即夏之十月,農功畢而蠟祭也”,唐楊士勛疏《榖梁傳》曰“四時田獵若用時王之正,則周之冬是夏之秋;而云畢成者,冬是一總名,周之十仲春夏之十月,萬物已收故得以畢成言之”。于“行夏之時”,《孔叢子·辯物》載子思曰“夏數得天,堯舜之所同也……三統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何晏曰“據見萬物之生以為四時之始,取其易知”,皇侃曰“行夏之時謂用夏家時節以行事也,三王所尚正朔服色也雖異而田獵祭奠播種并用夏時,夏時得天之正故也”,孔穎達疏《禮記》曰“不消秦正而用夏時者,以夏數得天正,故用之也,周禮雖以建子為正,其祭奠田獵亦用夏正也”,宋鮑云龍《天原發微》曰“孔子嘗曰吾得夏時而悅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也……孔子之論為邦乃以夏時為正,蓋取諸陰陽始終之著明也”。《竹書紀年》曰“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于邦國”,《左傳》曰“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蒲月,夏數得天”,夏歷是五行十節制純太陽歷,當與《史記·歷書》“蓋黃帝教學考定星歷,樹立五行,起新聞,正閏余”之史一脈相承。
太陽崇敬、太陽歷是華夏先平易近的文明之一(帝稱炎黃或本與太陽崇敬有關),今不少學者論及天干來自十月制古太陽歷(如陳久金、孫新周、何新、田合祿、王先勝等),甚是。隋《五行年夜義》曰“支講座場地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年夜撓之所制也”,宋《天原發微》曰“五即十干,六即十二支”、“十干者,五行有陰陽也”,宋《玉海》曰“五常之形氣出于律歷之數”,唐王冰注《內經》曰“天稟五氣……五氣分流,散支于十干”;明《莊子通義》曰“六極只是十二支,五常只是十干,合陰陽而言也”。十是雙手滿指數,康有為曰“數以舞蹈教室十為止,外國亦然”,《左傳》曰“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亦當十位”、“天有旬日”,《年夜戴禮》、《家語》、《淮南子》、《說文》曰“日數十”,《內經》曰“聚會場地天有旬日”、“夫陰陽者數之可十”,《逸周書》曰“數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為首”,《承平經》曰“十者數之終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論衡》曰“日十而辰十二,日辰相配故甲與子連”。《漢書》“十二辰立矣、旬日行矣”句李奇注曰“合于旬日,從甲至癸也”,高誘注《呂氏年齡》曰“日,從甲至癸也”,許慎注《淮南子》“十,從甲至癸也”,王肅注《家語》曰“日數十,從甲至癸也”,杜預注《左傳》曰“日之數十”曰“甲至癸”,孔穎達疏《左傳》曰“日謂十,日從甲至癸也”。甲~癸10天干當源自一周年分十年夜節(旬日輪入迷話源此,《說文》“旬,徧也,旬日為旬”),子~亥12地支當源自一天干36日除3得12日(彝族舊歷法以12日等分360日十等分出的36日且此12日各冠動物名)[①],干支以配,共主時歷之數。《史記•律書》曰“十母十二子”,唐張守節即以10天干、12地支之名釋之。天時以10分,地日以12分,10、12除2歸約則為5、6,古稱“天數五、地數六”正關10天干、12地支,而稱“天數五、地數五”則數1~10分5奇5偶罷了。周年之節氣實可基數6、5以分,12日1氣則30節氣,15日1氣則24氣,《內經》“五運六氣”即360日分10月24氣。
古人論“五行”多以《尚書》為源。《甘誓》“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句亦見《墨子》等引,當非偽書;“三正”非后儒所謂三代各建寅丑子為正等,乃漢《承平經》“天正以八月為十月故物畢成,地正以玄月為十月故物畢老,人正以亥為十月故物畢逝世,三正竟也物當復生”義,即六合人之“時正”各在斗建分歧地位或分歧歷數月份,亦即黃道躔度與年夜氣、生態三者循環正點存時間差的問題。“五行-三正”并稱且同屬十月制歷數義,這般罷了。《洪范》“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據“其”字及句意可知此“行”僅指洪水之行,再據四字式修辭等則“五”為衍字無疑。而《洪范》后兩“五行”一在劉歆、馬融、班固等謂出自《洛書》的“初一曰五行”章,一在“九疇”詳解章,詳解章當系后出。劉節《洪范疏證》及馮友蘭、傅斯年等謂此篇出戰國時,梁啟超、郭沫若、馮友蘭、竺可楨、楊向奎等又謂《洪范》后兩“五行”僅通俗材質義,漢唐時注疏也以通俗五材解之,與《左傳》“生成五材平易近并用之”及帛書《易傳》孔子談五材等吻合。若“初一曰五行”按“行-五行”本義講天行、天時,則又與后述歲、月、日、星教學場地斗、歷數的“次四曰協用五紀”有沖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疇有重疊沖突,故《洪范》后兩“五行”全為“五材”義而文非“五材”。然《尚書》專家劉起釪曰《洪范》為商作,又曰先秦書引之皆無五行奧秘義而至漢代時方年夜變,此或可證此篇主體不偽或不晚出,然亦證后兩“五行”非常蹊蹺。故疑《洪范》后兩“五行”于秦漢時由“五交流材”改奪而來的能夠性極年夜,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的新五行說已泛濫成年夜思潮。另《墨子·經下》“五行毋常勝私密空間,說在宜”、《孫子·虛實》“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及《孫子算經序》“五行之準平,四時之終始”等“五行”皆當天之行氣義,以五材解之實謬。畢氏注《墨子》謂說篇不出墨翟,孫氏詁更疑經篇如是,竊亦疑說篇尤為戰國起之后墨作品;誤注《孫子》“五行”者,則首推唐杜佑《通典》內注。【作者按:上兩天然段刊印時已全刪往】
顧炎武《日知錄》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地理。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守兵之作也;龍尾伏晨,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以陰陽變遷賅論天道變遷,以四時五行變化賅論陰陽變化,這是東亞原始陰陽五行說的思惟內涵,是先秦天道哲學、地理哲學的最科學性之精華。五行最後是闡天體運行、年夜地時節的地理歷數概念,與人間金木水火土五材完整異質;后此五材五物名附會到天道五行歷數論并比附其生剋德性或屬性乃成鄒衍式天德五行、五德終始說,人德仁義禮智圣比附到天道五行歷數論乃成思孟式人德天德五行說。賈誼比天之六月及玉之六紋而立人德六行六理說,董仲舒“人副天數”說,皆思孟式比附論。戰國鄒衍之流恰是在思孟儒家“善,人性也;德,天道也”、“道者,天道瑜伽教室也”、“天,乃德也已”的天道主德、人副天德的思潮中(帛書《五行》),依以材比德、比德于物思維(此可文獻詳證)徵引原始五材說金木水火土名進進五行歷數論體系,樹立起“陰陽主運、五德終始”之泛陰陽五行論。
金木水火土本系原始五材說,取自平易近人日用,或減土稱四用或增谷稱六府,皆屬孔子所謂隧道柔剛性材質問題,其說亦甚古,小樹屋《尚書》、《國語》、《左傳》、《易傳》等頗見。但歷數五行式天道論被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論浸染改革后,鳩占鵲巢的金木水火土新五行說就憑原五行說的天道論高度進進了宇宙論式的物質構成論、物質感化論,新陰陽五行說成為了闡發天道構成、運變及人間物質、命運的方術家哲學。漢唐往古日遠,原始五行說的天道歷數內涵則漸湮,乃至后人難解基于十月制歷法的陰陽五行說之高深內涵,難解前人基于地理學、天象學及黃帝至夏代歷法的天道哲學體系。
注釋
[①] 彝族十月制舊歷法以10等分360日,又以12日等分36,且以十二動物名各稱此12日,類12生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紀日、紀年卻不紀月,且既古稱“干支”或“天干地支”,則“支”當在“干”(36日)下,故天干名源于一年10節名,地支名則源于一干12日名。然王充、班固等謂12地支源辰數12(辰數本屬星宿坐標,非周年代朔看數,亦非今周日時鐘數),隋蕭吉及今陳久金等謂源朔看月12,鄭文光《中國地理學源流》有月數、辰數兩說,且后說甚詳。考以《史記·律書》將12支與風名、宿名1對1教學、律名等配說并解以陰陽變化類,《說文》、《釋名》等亦以陰陽起落、萬物興衰類釋12支名義,共享會議室則鄭文光以周天星宿解12支頗得佐證,而王充《論衡》論及的十二支關聯的十二生肖則當出自星占術;準此,則干名本說日數,支名本說辰位,辰位可察節氣性之月時亦可察12年一周天的歲星之道(木星行跡)。
附1、“五行”說源于天道歷數考(光亮日報刪節版)
http://www.gmw.cn/xueshu/2013-01/07/content_6280346.htm(20瑜伽教室13-01-07)
附2、陰陽五行說的源起及衍化考(林桂榛)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604(2010-10-14)
附3、易經的術數體系與思惟體系(林桂榛)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41(2009-03-14)
作者惠賜儒家中交流國網站發表
TC:9spacepos273
發佈留言